作為精明的旅人,廉航二字對我們而言一定不陌生。但除了價格相宜之外,廉航和傳統航空公司還有什麼分別?而在亞洲,廉航出現至今已有十數年,繼續發展下去的話,我們可以期望些什麼?傳統航空公司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又會有什麼應對方法?今天我們來科普一下吧!
什麼是廉航?航空公司的經營模式!
廉價航空(Low Cost Carrier, LCC)的最大特徵非在價格低廉,而是按項收費;傳統航空(Full Service Carrier, FSC)的核心精神非在價格較高,而是一票全包大部份費用。

我們之所以得到低廉價格的機票,就只是因為買廉航的機票時,我們在買上的座位以外再也沒有其它了。選購廉價航空的機票後,由我們從家中出發到機場的一刻,直到我去到目的地的旅館,當中的每一個過程都依循著按項收費的邏輯,有形的例如出發與抵達的機場、列印登機證、托運行李、選定座位、登機方式、餐飲服務、座位間距;無形的例如出發時間、機上娛樂、機票條款、更改細則、延誤保償等等。
廉航可在較偏遠的機場出發(以歐洲最為盛行),那代表著班次疏落的公共交通與較貴的費用;機票的割價讓你買到機票,但行李並不隨之割價,也就是航空收回成本的方式;有登機橋的泊位太貴,廉航多會要你搭上十分鐘的巴士再步行上機。簡單而言,我們在網上買的就只是航班的一個座位,在此以外的每個讓我們更舒適的選擇,都是要再付出代價。換一個說法,如果我們可以抵得住誘惑,那麼我們的確能得到廉價。
ps. 如果有問題/想跟大家分享你相關的經歷,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
航點?廉航以短途為主
下圖羅列了由香港出發的話,廉航可以覆蓋到的航點。而以香港作為圈心,這些航點的共通點就是航程大概都是在四小時以內,大概就是 3000 公里的距離。

而四小時以內的短途航班之所以成了廉航的主調,大抵是受機型與與機組的工作時間所限。因為如果再飛遠一點,就可能需要準備兩組工作人員,也需要油箱更大的飛機,由 A320 變成 A330 的過程也代表倍增的座位,也更容易出現座位賣不完的情況,一切一切都代表著遞增的財政風險。

而在廉航的航點以外,我們還有一片廣闊的世界在等待著我們的探索。而要去到這些地點,大抵就只能依靠傳統的航空公司。上圖的紅色點就是從香港出發有傳統航空直航的地點。
以上的都是理論,但現實的世界並不能用二元分論來解釋,所以我們還是來看看現實的例子吧。
廉航化的傳統航空
大眾普遍覺得三數小時的短途航程迫一下也沒有所謂,所以會為了低價而選乘廉航。傳統航空公司的短途航線業務也因此受到了打擊。因管理不善而從全球最佳航空公司排名榜節節下跌的國泰航空也是一個例子,早前也因為載客率的下滑,取消了旗下港龍航空的 香港-廣島 的直航航線,只剩下香港快運獨市經營這航點。

傳統航空公司當然不會坐以待斃。既然乘客看重低價,那麼倒不如模仿廉航的經營模式,在原有的航班中劃出一堆座位以廉航的邏輯營運,當中票價所包括的就只是座位,不包行李餐飲的機票。這樣的做法在歐美很常見,英航就是其中的例子。而在亞洲也慢慢起了變化,例如中華航空也效法了這模式,有推出「樂Go」這產品來應對廉航。
長途化的廉價航空
四小時可以觸及的旅遊地點有限。以香港快運為例,假若我們對一半的航點感興趣,以一年去個三、四次旅行的頻率計算,三數年間就可以去完圖中的航點,也因此有了開拓更多航點的需要。 A320neo 和 B737 MAX 也是應運而生的設計。比起廉航常用的上一代機型- A320 和 B737,新的型號保持了相約的載客量,但有因為用上更先進的引擎,所以同樣多的油量,卻能走得更遠(咦?)

因此,我們可以期待的就是那些需要五小時航程的航點入被納入廉航的覆蓋範圍。好,我知道這帶說得太複雜,翻譯成人類語語言與圖像的話,五小時航程的航點大概可以是這些(注意,就只是可以設立航線,但不代表一定要這樣做)。 好了,這大概就是廉航和傳統航空的分別了,謝謝你有看到這裡,希望沒有把你悶倒。隨著Airbus 即將向香港快運交付新一批的 A320neo,就讓我們一起好好期待一下下一波的發展吧!(遠目)
贊助內容
EarnMore 銀聯鑽石卡

- 迎新回贈 | HK$500 現金回贈/OTO 按摩椅 &
- 經 FlyAsia 申請 | 額外 HK$200 現金回贈 &
- 基本回贈 | HK$85 回贈(HK$8,500 × 1%)
btw. 如果你覺得這篇教學對你有幫助的話,我想邀請你免費訂閱電子報,好讓我們可以定期寄送更多類似教學給你!
你或許感興趣⋯
- 將一個旅行變成兩個:中停 (stopover)、 停留(layover)、 開口(open-jaw)
- 剖釋機票價格的組成:票價、燃油稅、機場稅
- 認識航空公司間之關系:三大航空聯盟
- 航空公司的營運模型:幅射式(Hub-and-Spoke)、點對點(Point-to-Point)
- 更改:為什麼更改時間、名字、到達地點時費用時常不同?